(一)材料 1.动物及胚胎来源关中黑猪或长白杂猪配种6~9d后,采用腹中线切开术,无菌暴露其子宫角与卵巢,冲洗子宫角,收集胚胎。 2.ES培养液DMEM培养液(含4.5g/L葡萄糖),补加10%NCS+0.01 mmol/LM2一麓基乙醇+20μg/ml胰岛素+青霉素、链霉素。 3.ES消化液0.25%胰蛋白酶一0.04%EDTA。 4.饲养层细胞PMEF。 5.器具吸管、4孔培养板、3.5 cm玻璃培养皿。 (二)方法 1.将收集的猪胚胎接种于含有PMEF的平皿上,培养液为ES培养液,置37℃、5%CO2、饱和湿度的CO2孵箱中培养。 2.胚胎固定在一定位置,一端的滋养层细胞附着于饲养层,从附着处向四周铺展,其铺展的过程伴随着细胞的快速增殖。形成ICM。当ICM集落较小时,用细的玻璃针钩ICM集落细胞的一端,将ICM细胞从饲养层表面剥离。猪的ICM形态改为团状、条状和混合状。 3.用0.25%胰蛋白酶一0.04%EDTA消化培养8~9d的ICM细胞,将增殖的ICM离散并移种人新的含有PMEF的4 孔培养板上,培养24~48h后就会出现新的细胞集落。不具胚胎的ICM,所得的集落数目不等。 4.经培养7d后再次传代培养,观察细胞集落出现的情况。此时常出现3种集落。ES样集落:由小而圆的细胞构成。O滋养层细胞集落:细胞间连接紧密,相互连接成一透明的膜状结构,在饲养层表面迅速铺展,边缘有椭圆形细胞,首尾相连,在集落周围形成一圈,并以此为界与周同饲养层细胞相区别。O上皮细胞样集落:此细胞始终呈扁平状,集落周围轮廓不清,与饲养层细胞无明显界限,但细胞较大、胞质较多、胞核较小、核仁不明显。 5.挑取ES克隆,经胰蛋白酶一EDTA消化分离,移种于新的饲养层细胞上继续培养,此时记为*代.以后每4~5d传代1次。 (三)注意事项 1.猪囊胚可吸附在STO细胞株上,但在此饲养层的细胞上猪的ICM不增殖,故分离猪ES应采用PMEF细胞体为饲养层。 2.猪ES的培养通常采用DMEM(高糖)培养液,并加入血清。 3.在培养液中加入胰岛素是因为胰岛至少能促进早期胚胎卵裂速度,并能增加胚胎发育过程中囊胚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少细胞死亡,使囊胚细胞数目增加。 |